倒是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马六甲的“舞狮“,在英明地方官的努力下,比美大马世界最长拉茶,我们也有了号称“天下第一狮”的大狮头进入了世界纪录。以“大“取胜之意未尽,今年又来个改变,将原本就吃饱兜着的“天下第一狮”改头换面,成了“关公狮”。
于此,且让我们溯本追源一下,当初中国民俗里的舞狮是如何产生的:
在中国,以农为本的早期农业社会里,人们为了应付节庆喜典的来临,欲找出一种祈求生活平安、用以驱鬼娱神的仪式。在百般思量以何等方式进行这种祭祀中,偶然间想起了威武勇猛的狮子来。然而,当时的狮子仅是用于门墩、年画、屋檐、石栏、印章等静态艺术形象,若要彰显其威,还需让它活起来。
于是人们开始构思及模拟狮子行为、习性和它活泼的动作用在自创的舞蹈上。渐渐的,该因祭祀模仿瑞兽而生的舞蹈,终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
众所皆知凡舞狮者,传统上都需掌握腾翻、走梅花桩、跳跃、登高採青、窜桌子、搔痒、抖毛、舔毛、朝拜、剥生果、开瓶盖等高难度、复杂之动作。电影中常看成龙、李连杰等在舞狮时的身手便知,舞狮讲求的就是熟练的步伐带出舞者的智慧、力劲与灵活度,还有就是狮头与狮尾间的配合默契。
如此充满活力的民间艺术形象,若将其塑造成大猪公般笨重的摆在空地上,偶尔顢頇地动动耳朵眨眨眼睛供人瞻仰拍照,为的只是再次跻身“世界之最”,纵有关公容貌却失去原有的灵活与威武。到头来,它只是一具“大玩偶“供人拍照,不再是传统民间节庆喜典之一环,使其本质殆失。
犹记得年前文化街摆千狮阵,咱们的“天下第一狮”带领着狮群及人潮,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看似壮观,实乃危险至极。盖盛事就在救火局前隆重举行,多亏老天爷仁慈,没让祝融当晚施虐,否则救火车被人潮堵着出不来,这该如何是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年主办当局在选择群狮会地点时(若今年还办的话)当须谨慎,免得乐极生悲。
去年花费8万令吉,今年再预计花个4万令吉在两年来供养这两头不会舞的狮。当局若将这笔钱改用在文化街,它又会是何等样的年景布置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