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宋朝女詞人朱淑真之「斷腸謎」


宋朝女詞人朱淑真之「斷腸謎」,看出其中之文字奥妙吗?
(提示:中文字“一” 至“十” 都隐藏在下面每一行文字里头)
不得不佩服古代诗人之创意!

一: 下樓來,金簪卜落。
二: 問蒼天,人在何方。
三: 恨王孫,一直去了。
四: 詈冤家,言去難留。
五: 悔當初,吾錯失口。
六: 有上交,無下交。
七: 皂白何須問。
八: 分開不用刀。
九: 從今莫把仇人靠。
十: 千里相思一撇消。

簪 zān 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别在头发上:簪子。金簪。玉簪。簪缨(做官者显贵之称)。簪绅。插,戴:簪戴。簪菊。簪笔(古人朝见,插笔于冠,以备记事)。簪笏(古代笏以记事,簪笔以备写,臣僚奏事执笏簪笔。故亦称做官)。

詈 lì 骂,责骂:“乃使勇士往詈齐王”。詈言。詈骂。詈辱。

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新加坡唯一的华文文化双月刊,邀谈2012年第29屆马来西亚全国华人文化节


【前言】

马来西亚全国华人文化节(简称“文化节”)沿革:
1983327日,大马15华团在北部槟城召开文化大会。为纪念此意义重大日子,众华团把这天定为大马华社之文化日

过后文化大会主催者雪华堂,为贯彻文化大会自强自觉精神,付以实际行动,遂召集15华团再次进行讨论,达至议决如下:每年由各州华堂轮流承办全国华团文化节,地点是在轮办的州华堂所属的州内举行。

1984年,雪华堂负起承办第1全国华团文化节的重任。之后,历届承办之各州华堂都能完成使命,从未中断。

文化节的主题歌曲,第1245届,是采用许元良作曲的《文化颂》,第3届霹华堂主办时,由该州作曲家李宇飞所作的《文化节颂》作为是届文化节的主题歌。由第6届起,则采用张泛作曲的《传灯》,此歌深受华社喜爱,迄今一直成为文化节的主题歌曲。

每届文化节都会举行升文化旗典礼,规定在3月份内于槟城中华大会堂举行,以纪念1983年的文化大会。而由第6届起,则每年都在马六甲三宝山举行点燃文化节火炬典礼。这是因为华人最先移民来马六甲定居,同时中国和大马的邦交是由16世纪的马六甲皇朝开始。因此选在三宝山举行点燃文化节火炬仪式,是纪念华人文化最先传入马六甲的历史。

19911213日,13州华堂组成的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获得社团注册局批准成立,文化节也交由华总负起主催任务,而於1993年吉打州举行的第10届文化节开始,名称改为全国华人文化节,以表示文化节的延续,是全体华人都应参与的共同事业。

2012年第29届马来西亚全国华人文化节:

马六甲中华大会堂(甲华堂),在此之前共承办了两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第6届(1989年)及第19届(2002年)。
2012年,甲华堂再次(第三次)接办(第29届)全国华人文化节。
今次文化节的策划与执行重任,甲华堂交其属会青年团(华堂青)全权策划与执行,并定下1112日~18日为本届文化节之文化週,以“三山九九重阳登高活动”作为文化节之闭幕。

本届文化节精神与宗旨:
发扬大马华族优秀文化,贯彻历来文化节精神,藉各项文化活动,团结各州大会堂。

初期策划:
2012年元月28日,正式接了节目总策划委任状之后,便即刻进行策划各制作单位之结构、节目分类、内容构思、表演人员之筹组工作等,进而筛选或联系理想中的节目策划单位及人员。

各项节目内容在一周内陆续有了初步概念与腹稿,于25日向工委会汇报有关节目策划之详细内容与结构,同时也与工委会达成六大共识
1. 所有节目皆以推广大马华人文化为主,题材不含任何政治元素
2. 工委会予以策划组一定的节目策划空间,不作任何决策上之影响
3. 相对的,所有策划之节目,未经工委会讨论与批准,也一概不得执行
4. 所有节目策划都秉持“以最少的钱办最完满的活动”精神进行
5. 受邀参与节目者,宜尽量采用本地马六甲的资源与人员
6. 策划组只专注策划工作,无需参与筹款,或与官方交涉等工作。

工委会也敲定了【山河传薪火,璀璨耀古今】作为第29届全国华人文化节之活动主题。自此,所有演出展出内容,皆朝着这个主题策划方向进行,并以马六甲历史渊远之“三宝山”及“马六甲河”作为节目之背景或内容导向。
“街头艺术”、“三山九九重阳登高”、以及“火炬礼”、 “火炬行”等节目均交由华堂青成员全权策划,这是因为华堂青许多人员在此之前,已有策划类似活动经验,经已驾轻就熟不需另挑选策划人员。

中期策划:
所有节目策划,皆非一气呵成即可完成,它们是经历过许多讨论、修订、检讨、再修订而成。
经过大约两个月的前期努力,所有节目终于全部敲定,共计21个主要大项目,结合各小造势活动进行之.515日马来西亚华人电影短片大赛公开接受报名开始,一直到1118日三山九九重阳登高闭幕式为止,整个文化节进行了大小共47项精彩活动,历时7个月。
本届文化节着重在策划人员的培养。因此,整个文化节被化整为零至21项大活动,每一环节都由一至两位的节目策划去执行。
文化节让马六甲居民及到访游客们,得以在这段时间内,好好参与及欣赏一系列大马华人精湛之文化活动及演出。
21个主项目计有:(刮号内人名为该节目之策划人)
1.马来西亚华人电影展(陈震栩)
2.古迹导览 (谢振伟、出德成)
3.金石书画(彭庆勤)
4.华人音乐祭(陈明岳)
5.灵修文化艺术(颜见式)
6.民俗游戏(谢振伟)
7.摄影 (陈培淦)
8.相声(苏维胜) 
9.武术大汇演(陈保全) 
10.文化座谈会 (曾昭智)
11.华文教育展 (刘荣禧)
12.马华文学(生活营)(张永庆) 
13.华乐大汇演(谢培根)
14.马来西亚华人舞蹈(张凌葆) 
15.马来西亚华人艺术歌曲(合唱)(岑大伟)   
16.舞台歌剧(动地吟)(傅承得、林金城) 
17.文化节开幕大汇演(曾昭智) 
18.诗歌朗诵(全国诗人雅集)(颜见式) 
19.火炬行、传灯 (梁德宗、谭保同)
20.街头艺术表演(陈寿锦、杨家财)
21.文化节闭幕暨三山九九重阳登高(曾添隆、陈和顺)


后期策划:
策划工作刚开始时并不顺利。首当其冲者,便是严重缺乏启动项目的活动经费。
30年来文化节,除了中央与各州政府象征式惯例拨出款项支援,所有活动经费还得靠主办单位向华社筹集。
初期工委会对是否能筹足节目经费并不具把握与信心。因为在此之前,工委会向甲州政府要求拨款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状况:十年前,当甲华堂筹办第19届文化节时,州政府曾拨出10万令吉之文化节赞助费。不料十年后,同一位首长在工委会对其作详细汇报后,竟只愿拨出区区2万令吉(十年前拨款的五分之一)聊表“赞助”!
顿时,华堂、工委会及华社上下,莫不为此“文化施舍”哗然与愤怒。因为近年来各州华堂承办所获州拨款,皆在20万令吉以上:如沙巴州20万令吉、柔佛州30万令吉,吉打州25万令吉以及登嘉楼州300万(包括兴建会所)等,这点工委会在向首长汇报时亦有详细分析过。
文化节正值缺经费之时,当下甲华堂仍毅然忍痛回拒了州政府的“文化施舍”。这是因为,主办单位若因接受此不合理拨款而开了先例,这势必影响其他州属将来文化节的官方赞助数额。工委会虽然缺钱,但这钱原则上却是万万不能接收的。
所幸后来两场筹款晚宴上,工委会从华社共筹得了30余万令吉捐款,初步活动经费总算是有了着落。众工委终于放下心头上的石头,节目执行工作遂全面展开。
然而,区区30万令吉,若要完成所有节目仍嫌不足。于是乎策划组遂向所有参加单位及个人表明,今届文化节经费拮据,愿大家能够本着支持文化活动的精神,在表演费用方面予以通融。令人感动的是,竟没有一个参演者与工委会正面讨论回酬,演出费或津贴都一律交由工委会随喜决定。或许,这正是因为州政府不合理的回应,激发了民间对文化节更强有力的支持吧。后期继续努力,工委会最终筹得了所需费用,节目遂可顺利开跑。

节目执行与检讨:
本届文化节共有21个项目,47个节目环节,仅此选择一些有特色、较具代表性的节目,略作陈述与分享:

马来西亚华人电影展



短片大赛于515日开始接受报名,为电影展活动之开始,一直到1028日闭幕为止,前后历时5个月,堪称文化节活动时间最长久者。17位独立电影导演、40余部片子在短短一个月内之周六、日全部在不同地点播放完毕。

播放次数频密,要观众连续出席支持确实不易。在策展陈震栩及其策划助理许通元(南方大学马华文学馆主任)及林丽娟导演的紧密配合与付出、加上各大电台电视台之众导播及影视圈人员鼎力相助之下,这个大马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的独立电影展,将国内最优秀的电影作品以及导演、演员们倾巢推出介绍,堪称空前,深受国内外各界佳评。



金石书画












百尺书法墙是文化节最特出创作之一,它由本地著名年轻书法家彭庆勤设计、专人以原稿放大描制在马六甲河畔一间古老旅馆200英尺长的老墙上,为全马最长的书法文化墙。所精选出来之4幅作品,皆来自马六甲闻名书法前辈黄润岳、沈慕羽、王毅坚与曾锦祥之遗作。书法墙之设计概念,比照古迹文化遗产之规格而定,简练而庄严。所选用绘墙之用漆,是采用古迹复修常用的水性漆,作品描绘上墙,三年之内将会自动退色,以符合古迹风貌不被永久破坏之原则。


灵修文化艺术与民俗游戏



节目组精心制作了直径24英寸、高6英寸的大象棋子,数十尺宽与长之大棋盘,邀请两位全国冠军棋手对弈表演,并开放给来宾体验下巨型象棋之新鲜感。



其他环节计有国内首次展出之室内风筝、茶艺、石头书法与绘图、本地大马“南山石”篆刻、瑜伽、香道、盆栽艺术、剪纸、陶艺、古琴示范等,加上全天开办一系列艺文相关座谈会,堪称全国第一次综合性室内文化灵修艺术活动。








会场外也摆设各类民俗游戏,有者甚至经已被人淡忘,年长者为此也玩得忘情,仿佛时光倒流回到各人童年时期。







古迹导览


经验丰富之古迹导览员,分不同日期与梯次代领参加者游览古迹区与三宝山,欣赏平常不为人所觉察的马六甲河、老街以及三宝山特殊景点。三宝山上逐一观赏历史悠久、设计奇特的古墓,探讨华人风水理念,并让参加者了解,这座古老华人义山,代表着华族人文精髓,以及先辈在数百年前,生活上和各个不同种族融合生活之点滴。


华文教育展 










结合马六甲60余间小学、7所中学参与资料收集编排,展示整个马六甲华文教育之沿革与发展历史。展示共分三处举行:培风中学(中学资料展)、平民小学(小学资料展)以及沈慕羽书法文物馆(12位对大马华文教育有重大贡献之马六甲教育家资料展)。






由于马六甲州乃华教发源地之一,此教育展陈述的大马华人教育发展史,是具有一定之代表性的。




开幕大汇演












由大马首相专程前来主持的本届文化节开幕大汇演,工委会除了推出一系列之华族文化精彩演出如客家山歌、海南戏曲、福建南音、传统艺术歌曲、现代创作歌曲、华乐、舞蹈、相声等节目外,还特别安排了两位大马世界级国家代表,演出精彩中华武术,以及在会场进口处示范世界首创、价格不菲之“沉香中华花艺”,以迎接到访嘉宾。










开场前,在文化节歌“传灯”合唱声中,书法家现场挥毫书写之本届文化节主题条幅徐徐上升,标志着大汇演正式开始。






火炬行与传灯


火炬礼标志着文化节的启动仪式,而火炬行则是主办州在州境内,以类似奥林比克圣火传递之方式,传达文化节举行的涵义。火炬领着各年龄层人士扶老携幼走在街头,除了参与,更是对华社团结之认同。透过环绕数条老街之圣火传递,火炬行将整个马六甲州华人的心串连起来。






进而众人上山,在日薄西山夜幕低垂的时分,手持上千蜡炬,在文化节必唱歌曲“传灯”高歌声中,将三宝山顶照亮。




街头艺术表演









本届文化节将传统文化村概念扩大,在概念上把马六甲市区设定成文化区,进行一系列的大型街头艺术与文化表演,其中有各乡团提供的家乡风味与道地美食、古老传统行业展示、街头弹唱电影播放,节目场地延伸至青云亭百年戏台进行各类文化演出如驰名国际的大马高桩舞狮、咏春拳、乡音等。





更为特别的是,早些时候由马六甲本地著名画家钟正川与郭佳安联手为文化节合作绘制一幅10尺高20尺宽的八骏水墨画墙,成了该老街区的地标以及游客拍照留念之好去处。



文化节闭幕仪式暨三山九九重阳登高











已连续举办了5届、以大马华族“圣山”三宝山为据、重阳节登高为辅的“三山九九重阳登高”活动,今年被选择为文化节之隆重闭幕仪式。“三山九九”历年来备受各地华人关注,它带出关怀年长、环保、关心并珍惜民族文化等重要内涵。



文化节标志、吉祥物与巨型广告看板

从众多设计中脱颖而出、被工委会采纳的文化节标志“文化龙”,乃由谙书法的设计师吴坤中所作。以毛笔一气呵成勾画出来带“文化”两字的龙,凸显出华人文化之精髓,让人深感“文化”两字的生命力及活力。而其“第廿九届马来西亚全国华人文化节”之书法则出自于马六甲出名书法家蔡喜保老先生之手笔。




大马著名时事漫画家电话仔,更为文化节精心设计了18个象征不同活动项目的鼠鹿(马六甲州的代表动物)吉祥物。穿着唐装的鼠鹿,象征了马六甲的华人,因为今次文化节就在马六甲举行。




Heeren Art 工作室集合了12位年龄在7-14岁的小朋友联合绘制了两幅10 x 20尺不同设计的巨型文化节广告看板,竖立在马六甲市区6个交通繁忙熙攘之处。以上所有参与创作及设计者,均为道地之马六甲子民。


感言:
刚接下总策划工作时,情况就像影片“不可能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 情景一样,接收到任务,卡带毁了之后,便即刻翻照片、看资料挑选人员组工作队伍。

挑选过程当中,的确也看清了人间百态,有者恃才狂妄抬高身价,有者却信心不足不愿接下重任,有者事不关己漠不关心。从中也认识了身边一些“所谓”的朋友,以及“真正”的朋友;了解人才与庸才的区别。文化节犹如一面照妖镜,是天使或恶魔,镜中照得一目了然、原形毕露无所遁形。当然,以上所说消极态度者毕竟是属于少数。受邀参与本届文化节的,大都是态度积极良好,能尽心尽力为大马华人文化尽一份力量者,令人欣慰。

工作进行时,人与人之间因公而产生矛盾在所难免,重要的事如何去成熟的面对它。许多华堂工委前辈,平日寡言沉默,一旦开口辞令却直率得让人难以消受,而其丰富经验谈可却是良药苦口。筹款、收款、联络乡团、户外活动支援等活动,这些前辈丝毫不马虎,活力不亚于年轻后辈,甚至令晚辈们汗颜。而华堂青成员,态度则是个个充满朝气,冲劲十足常令人吃不消,甚至让人觉得恃才傲物。但相处久了,倒觉得这才是他们坦诚真挚与精力充沛的一面。此等工作能量,正是推行文化节大任所不可缺之重要原动力。

我身处两者之间年龄层,工作理念作风刚好与老、少成员还算是差距不算太大,倒适合在二者之间,做整体配合与协调之工作。我原非甲华堂成员,这次活动纯粹是以外人的身份受邀参予。和众华堂成员不眠不休的工作了数个月,个中滋味酸甜苦辣都有。文化节之后,许多人则因“不打不相识”而更了解对方,都成了生活上的好朋友。

华堂妇女组成员,在工委会“难为无米之炊”、经费尚未有着落的窘况下,毅然主动多策办了一场筹款演唱会,所得捐款亦有数万令吉,恰可为工委会多添一些子弹作战。而后所有的活动中,如接待、膳食、前台服务等工作,多由妇女组成员予以配合与执行,这批娘子军也为文化节奉献了相当重要的部分。

工委会成员由上到下全都是义工。为办好文化节,的短时间里大家均废寝忘食的过日子。频繁的策划会议与讨论,牺牲了许多工委的家庭天伦之乐。初为人父者,除了让太太独守空闺外,连孩子都无法多见几面。所幸工委夫人们都算通情达理,文化节期间,予以丈夫们极大的生活上容忍与精神上的支持。这证明了,一个项目的成功,其背后都有一批了不起的女人撑着。

文化节使命,就像是大家共同在推动一个沉重的火车头,起步艰辛。一旦启动了,只要循着既定轨道,便可将大马文化,一车车的带动起来。工委会从年初春节后开始策划节目,一直到118号文化节正式闭幕,整整经历了十个月的呕心沥血努力,丝毫不敢怠慢。这段日子里,众人犹如十月怀胎的母亲,战战兢兢的呵护着体内胎儿成长,一直到孩子出世了,见他健康快乐,一百多位工委、上千位节目表演者及工作人员,这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个人认为,对于未来的大马文化节,各州华堂应以提升本地华人文化活动为重任,尽量将文化活动普及化,让它与惯见渗进文化圈的政治势力脱钩。承办单位在策划节目时,应该多借重及提携本地人力与资源,不必舍近求远聘请外国人员参与,进而全面推广各类具有大马华人文化特色之活动。

本届文化节之得以成功举办,其原因不外是:母会华堂给予青年团很大的权力委托,让后者把文化节办好;而主要由华堂青组成的工委会,则给了策划组很大的节目策划空间,裨使策划人员能尽其所长去发挥。活动执行期间,各造都能抛开个人主观思维协商,凡事以大局为重,用良好的沟通方式把份内工作做得最好,充分表现出一个团队的最高合作精神。这点,马六甲中华大会堂在这一次文化节活动里,的确是做到了。

至于十多年后(按惯例都会超过十年以上),再逢大马华人文化节轮替来到马六甲时,我将会扮演何等样的角色?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届时我已年逾花甲,就让这批年轻人,尽情的去发挥吧。

这就是文化传承,我想。

(更多文化节精彩照片,可浏览本届文化节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29mynccf/photos_stream












2013年2月14日,陈风新馆长(左,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以及杨希岩领事(右,中国驻马大使馆)及家人乘假日到马六甲旅游,顺便到沂水阁小憩。
之后,与众人到地理学家咖啡馆用餐。
两位虽身处高职,但谈吐优雅、和蔼平易近人,实为学习典范。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2013 癸巳蛇年快乐

祝愿 
新的一年
我国马来西亚
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

華人取英文名的現象读后感


最近拜读了星洲日报言路版之楊寶鴻【華人取英文名的現象】一文,于此我也分享一下个人看法:
我的英文名叫Tseng Chow Chih,请问有几个人可以正确的念出我这个拗口的英文名字?
这是先父大陆南来,依据当年国民党中国规范的英文姓指南而登记的。如今在台湾地区仍然沿用,姓“曾”的英文姓都拼成Tseng
再者,之前与家兄在同一间公司共事,办公室内有两位Mr.Tseng,往往公司接电话的同事都要问来电者找的是哪一位Mr.Tseng,这下可麻烦透了。
最初我还坚持英文名字一定要中文化,遇此麻烦就变通采用名字的前两个英文字母。如家兄名叫Tseng Chow Ming ,称他为“CM”,而称我“CC”。
但问题来了。“CC Sissy”谐音,字典上的解释是“有女人味的男人”。
我顿时被人SissySissy短个痛快,抬扛者叫得极爽,亲我者也幸灾乐祸的叫得开心。
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我最后决定升白旗认输,也“随波逐流”把CC抛掉,取了个洋名叫“Jasond
之所以叫洋名或Christian Name(基督名)而不是英文名,是因为荷兰、法国、德国人等,叫Peter Mary的也大有其人。
因为我不是天主教或基督徒,故取个基督名确实有点怪。在Jason后面多加一个d , 便有点不像Christian Name了。
JASOND 取自于我读中学时上地理课不专心,脑袋胡思时发现气候表内,7月份(July)到12月份(December6个月,其每一月份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组合起来正是J-A-S-O-N-D
有此特殊的名字另一好处是,当别人觉得你的洋名特殊多了一个d字,一般都会问是怎会事。经一番解释后,人们对你个人的形象与名字会特别的深刻。
再有,当拨电寻人时,对方若问是哪一位,你便可以很快的回答“【Jason with the d ”而省略了冗长的解释。因为,Jasond 已渐渐成了我的代号。
我在国内外工作数十年,见过日本、韩国、印度、泰国人拥有基督名的事实上还是挺多的。数年前刚去世的中国大书画家启功,他是满族皇室后裔,早也把他老祖中予以的“爱新觉罗”去掉了,那他算不算是被汉化“荼毒”了?荷兰汉学家中文名叫“高罗佩”,其原名Robert H.Van Gulik,他又算不算是附和中国人呢?从中国人角度看,把启功或高罗佩称呼为拗口的“爱新觉罗启功”或“Robert H.Van Gulik”,何者较为方便,而这些人是否又会被他们的族人认为是背祖忘宗?
因此,我取洋名并非杨君所说的,喜欢西化或符和欧美人。这不是崇洋,而是一种需要,更可以是一种创作。

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希望的嫩芽

在曙光下,长年已废的朽木边
终于看到了黄与绿交融的新芽
慢慢成长
它是人们的希望
盼望它茁壮成树 
以庇护我们的未来
子子孙孙
世世代代
(感谢陈震栩摄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