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永遠的 Sky Walker


曾憲雋(右)與好友陳書澤於2002年攝於培風中学. 同年12月31日下午3點30分, 憲雋離開了我們.

憲雋吾兒,

你雖早走, 但我始終觉得你走得都比我們遠了許多, 許多. 因為, 你留給我們刻骨銘心的追憶, 始終是那麼的真, 那麼的美. 我們全家人在这6年來,都不時的追憶著你.

我們或許都已忘了害你的那兩位道友, 他們可以為了區區數十元而做了遺憾終身的事. 而我們, 卻為了勇敢的面對未來日子, 必須向前看. 因為失去了你, 我們卻因此而活得更為堅強...

你離去之後, 喪禮的部份帛金給予了培風中学成立吉他社所需購買設備的啟動基金. 爾今它(吉他社)也已步入了第6個年頭, 你妹妹憲彤,還成了社裡的中堅份子呢.

不久前, 在培中遇到你們班一位女同學, 她大學畢業後回母校當了老師. 頓時, 一股思潮立馬湧入了我的心頭 - 若你現在還活著, 你會在做些甚麼呢?

另外一位同學, 在你離開後不久給了爸爸一個網絡上的Link. 至今我仍觉得它意義非凡, 引人深思. (如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DgzMExxI6k&feature=related


你常在文章裡自稱Sky Walker, 在這個6週年紀念日的前夕, 我謹以此"Walk Tour" 表達我們一家人對你的思念.


乖孩子, 我們永遠愛你.

爸爸.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我和慧明已共同渡過了24個年頭




我們結婚了!!

24年前就憑這一張簡單的結婚通知卡片(不是請柬), 我成了家.

剛畢業出來工作沒多久, 經濟條件欠佳, 所以當時並沒有送內人結婚戒子, 沒送鮮花, 沒渡蜜月, 用自己還不算破的舊車迎娶新娘子, 結婚當天新娘車牌號碼開正沒買, 婚宴後新郎哥我酒後沒司機接送自個兒開車回家.. 这一切仍歷歷在目, 而它卻已是8765天前的事了. 好快.

婚後至今日子都不甚好過, 與妻是聚少離多. 而内人她, 始終都在我背後默默的為我持著這個家, 相父教子沒怨言.

而我, 卻厚顏耍賴將所拖欠她的蜜月旅行 "一次過" 與我們 "結婚20週年慶" 同時在北京給清了單, 这還是乘我當時長駐北京工作時的便利而成行.

我如今已年屆半百, 我們之間郎才女貌羅曼蒂克式的愛情已漸漸消失得無影無蹤, 取而代之的是被家庭孩子財務駕驭著的責任感, 繼續支撐著這個婚姻.

說也奇怪, 它卻比新婚時更有味道, 踏实, 更能經得起考驗.

年青時浪漫期一直沒對她說的"三字真言", 至今仍然沒膽量說出口, 只管放在內心深處. 有朋友曾建議我在此紀念良辰送一束鮮花給内人表示愛意.

而我还是認為, 當太太知道她生第一個孩子時,喝的第一口"倍月酒"是我親自下廚為她準備時的感受, 遠比收到一束漂亮鮮花更來得溫馨.

如何讓你的伴侶心花得以怒放, 重點全在於你於她(他)心田如何踏實耕耘, 細心播種.

我說得對嗎, 老婆? 結婚週年快樂.

誰說咱們不能和睦共處?

一個超過260年歷史,座落在馬六甲"和諧街的回教堂,數百年來與另一個同齡的印度(興都教)古廟肩並省的靠著相依為命,細說著同排不遠處, 全馬最古老廟宇青雲亭的300多年歷史 :-

咦?! 我沒眼花罷? 華人婚典特用的"囍"字早在260多年前便出現在馬六甲一座古老回教堂建築屋檐底下? :-


好多好多年以前, 在這塊溫暖土地上, 各族人民是相處融洽的, 是不分你我的.
大家共同享受同樣的天空與陽光, 踩的是同樣的土地, 喝的是同一條河的水...
異族普遍通婚才會有當今的峇峇娘惹, 日子是過得多麼的美好, 真教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羨慕死了.
且看下面 :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 中華民國建國前一年), 這座马來回教墳場内的涼庭便是由當地一對蔡氏兄弟所贈建的. 當時各族群的和睦融洽,友善之生活根本不受不同宗教信仰所影響, 其情況可見一般 :-

馬六甲王朝全盛時期, 有三位著名的朝廷武將, 漢都亞( Hang Tuah), 漢都拔(Hang Jebat) 及漢卡斯特里(Hang Kasturi). 除了漢都亞被安葬在效區靠近著名的金山之外, 看看其他兩位馬來英雄又是被葬在那裡呢? :-

漢卡斯特里, 其墓穴就在當今最出名繁忙的華人聚居處 - 文化街 (又稱 "雞場街").
(注意, 是"聚居" 而非"寄居" !!)
值得一提的是,百年古廟道教的"天德宮"就是其正隔鄰 :-
而漢都拔呢, 他的墓穴就在離文化街不遠處, 同樣的與这鬧市裡的華人聚居在同一塊土地上.


我常神遊其中, 感嘆未能生逢其時, 也享受並了解一下所謂"國泰民安"之生活真諦.

看看當今局勢演變, 也許, 我只是說"也許", 咱們要過此生活的日子或已不遠矣?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看看"海角七号"導演怎麽說, 封拿督,力邀Boollywood 影星蒞馬六甲推廣旅遊業的甲州政府也該有所醒悟吧?

左圖 : 魏德聖導演 右圖 : Boollywood 名演員沙魯漢 (Shah Rukh Khan) 受馬六甲州元首賜封拿督 (Datuk) 勳銜

電影「海角七號」暴紅,讓片中主要場景恆春、墾丁成為熱門觀光景點,不過觀光客對地方帶來經濟利益、也造成環境傷害。該片導演魏德聖認為,地方政府應有更全面的規畫,不能操作短線

魏德聖表示,「海角七號」形成的觀光熱是無心插柳,地方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應重視環境的維護。當初魏德聖拍攝「海角七號」時,只是想呈現當地的美麗風景,沒想到會引來大批觀光客,日前他聽說恆春有些原本觀光客不會去的地方,都因人太多而變得滿地垃圾,讓他覺得很難過,不知究竟是幫助當地的經濟、還是傷害當地的環境

近來不少製片單位與地方政府合作,希望以電影帶動觀光產業,但魏德聖也認為這種想法是「本末倒置」。魏德聖說,「海角七號」推出後,許多縣市政府都想請他去拍電影,但他認為,一部電影不是為了場地而產生故事,而是先有故事,再找合適的場地。

他說,冀望以電影來帶動觀光的想法是從經濟利益的角度出發,但電影不是地方誌,影片傳達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2008/12/06 聯合報】@ http://udn.com/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何謂"Orbs" ? - 一個再普通不過,存在於超自然現象中的"東西"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很詭異的數碼相机拍照經驗, 那就是在畫面上出現了一個或很多類似相機鏡頭沾有水汽造成的光暈...其實不然.

(對下面所張貼的照片裡半透明的圓圓圈看起來並不陌生吧? -照片摘自某網站)



別認為我是在危言聳聽 : 根据一些網上分析, 其實這就是所謂的"球狀幽靈" (Orbs) !!
從谷歌(Google)一查,你會發觉有關球狀幽靈的報導多得不勝枚舉. 照分析,它應該就是咱們中國民間仍然流傳著的"鬼火"吧?
例舉其一報導供參考 : http://www.hamiltonparanormal.com/orbs.html

我對Orbs的初步接觸經驗是在2004年5月參加公司在紐西蘭/奧克蘭舉辦的亞太區域公司年終檢討會上所拍攝到的怪圈圈 (下圖). 當初只觉得奇怪何以我的相機只有一張照片出現光圈問題.

後來,在2008年中元節當天與舊同事們的唱K聚會上,無意間拍到了許多出現"Orbs"的照片. 這是其中一張.



最近的一次是在2008年11月初,應一位吉隆坡下來的電台DJ朋友要求,陪同他到馬六甲市郊一棟已廢棄多年的百齡古老英式別墅作現場"考古". 所拍攝的相片轉移後,電腦出現了一張連白天也拍得到的Orbs(下圖), 一"位"(以示尊敬, 我這裡避免引用非人類助數詞)頗具亮度, 另一"位"亮度則淡卻體積大得驚人. (就在小Orb左下方).
誠如許多流傳中的故事一樣, 我們當天就遇到了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此不再言下了).
朋友當日便回吉隆坡去. 而我呢, 不論信與不信,隔天還得根据傳統習俗,一個人跑回去這棟令人毛骨悚然,毫無人煙的古老別墅裡燒一柱香謝罪.(這回被朋友"害"慘了)

其實我觉得老祖宗們說得沒錯:"頭上三尺有神靈". 我們都應該曉得,自己的一切所作所為,並非只有自個兒曉得而已. 冥冥之中,有許許多多的雪亮"眼睛",正觀看著我們的精彩"演出". 而我們,卻根本無法觉察到他們無時不刻的存在於我們身旁,對著我們冷眼旁觀.

其實Orbs並不可怕.
當你肉眼看不到他, 你的肉體神經也感觉不到他時,對你而言,你大可把他的存在給忽略了.

只不過是,當你有一天也成了其中的一個"Orb"時, 你能不能不被其他的Orbs所鄙視或唾棄, 那得看看你心中的那把尺,是對自己作如何的嚴厲鞭策了.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我今日深深的被馬來西亞皇家警察部隊人員感動了

2008年11月18日即將下大雨的4:20pm, 正要離開三保山下的馬六甲培風第三小學之際, 一不小心將車子開下右邊的溝坑. 車子底盤着地,右輪被卡,動彈不得.
百般無助, 正要打電話向大馬汽車駕駛人協會(AAM)求救的當兒...


來了一部過路警車,問我是否遇到麻煩需要援手. 我興奮的說是.
剛巧經過的另一部警車這時候也停了下來從旁協助.
他們說: " 快下雨了, 大夥儘快將車子移開,來不及等AAM到來協助了."

當下一位警員就即刻在路邊立了警障以策安全.



另一位員警則趴下將繩索繫緊我車子後部環圈, 由其中一部警車從後反方向開駛,我則負責倒車助力.大夥決定,若還不行的話,另一部就位警車則會加入"戰圍共同克敵". 就這樣經過一番拉鋸,加上其他警員的通力合作下, 我的這部2噸重"坦克"終於在一陣歡呼中脫困而出.
也就在這個時候,天空即時下起了傾盆大雨,員警們則在慌忙之中冒雨鬆綁善後.
由於豪雨的關係,我匆匆的向這些人民媬母們道謝後便離開了,無法在雨中拍下眾警英姿以示表揚,謹在此向大馬皇家警察部隊致敬.
此"案"雖算是小事一樁,卻也深深的打動了市井小民感恩之心.

SYABAS PDRM(Polis DiRaja Malaysia) !!

冀望您能再接再勵,繼續在其他更重要的課題上亦能盡汝所能,百懈不怠的替人民解憂吧 !!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好一個"返系補課" !! 馬老師曾告訴我們,要腳踏實地的專心做個好工程師奉獻於工業界,別"不務正業"的去搞業務. 相信我們許多同學都已辜負了他老人家...我就是其中一位.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市十日電)高齡九十三歲的國立成功大學退休教授馬承九,今天回到成大授課,講授他十月出版的新書「燃料電池(札記)」內容。這本書不只是馬承九畢生教學及實務的結晶,更讓他創下國內最高齡出版專書的紀錄。

馬承九的「燃料電池(札記)」,全書六百多頁、四十多萬字,花了他近三年的時間完成,於十月出版。但馬承九婉拒舉行新書發表會,也不覺得最高齡出版專書有什麼了不起,最後是成大機械工程系請馬承九「返系補課」,講授「燃料電池」,才間接打響新書的知名度。

馬承九這堂課的課堂班長是八十歲的前成大工學院院長李克讓,值日生是機械系主任林大惠,聽課學生有一百多人,年紀從未滿二十歲到八十多歲的都有,很多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學教授或科技公司董事長。

成大表示,馬承九在成大任教長達五十九年,直到今年一月因腿部不適,才退休卸下教職。但離開學校的他,仍埋首於行字著作,將畢生知識和經驗寫成專書出版,嘉惠後進。

(後註 : 剛當上中華民國總統的馬英久先生, 理該效法馬承九教授鍥而不捨的認真態度治國 - 小馬承老馬之風也)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分享 - 有趣的七言回文诗


据说,有一次苏轼专程上门拜访秦观。家人告诉苏轼,他出外游玩,很可能上佛印和尚寺里去了。于是苏轼写信去询问他的情况。秦少游见苏轼来信后,便写了一封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带回给苏轼。

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七言回文诗,诗中描述了他在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内容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14个字组成了一首七言绝句,每个字出现两次.

(以上文章轉載自某網站)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Malaysia Boleh - 令馬來西亞人自豪的 "土產"



辜鸿铭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语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字汤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
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辜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Chinese 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却要两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自于他的机智与幽默。某天,辜鸿铭在他位于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你说这是谈佛理,谈哲学,还是故弄玄虚?反正他这一套足够唬住那些洋鬼子。
辜鸿铭辩才无双。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一些接触。辜鸿铭是张的幕僚,作为见面礼,他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辜氏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
在北大,受蔡元培、黄侃、洋教授的青睐,但却是新文化的死对头。
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以上文章轉載自某網站,作者已不可考)

另註 :
北大四大才子:辜鸿铭、刘师培、胡适、马寅初
清华四大才子:王国维、陈寅恪、吴晗、赵元任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四兩也可撥千"金"

在宜蘭縣台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收銀櫃台,發現了這個有趣的計算器,左上角用透明膠黏了一只硬幣.

"您該不是本地人吧?"
櫃台服務小姐回答我的疑問時的反應如斯.

"盤算得好則財源廣進, 這是我們這兒的風俗."
服務小姐微笑的說.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沂水鄉的繼承 : 一個御賜 "曾" "顏" "孔" "孟" 四姓統一共用的字輩


曾姓字辈
辈分就是家族中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中国古代每个家族的字辈谱是十分讲究、严肃的,族谱中字辈谱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到了清代,封建统治者还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的名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 63派(“派”与“传”、“代”、“世”同义)起使用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名派: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后宣宗成皇帝续赐名派2句、10个字: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刚建立时,大总统袁世凯(一说是孙中山,又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令贻所续)又为曾氏赐名派4句、20个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氏家族在统一辈序之前,各地曾氏没统一的辈序,龙山派语为:

奎璧呈云瑞,人文焕国华;召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

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眙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

(以上文章轉載自某網站)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凡事都靠自己傲骨寒梅的去开创吧.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

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

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一個讓不學無術之馬六甲博物院官老爺汗顏的國際時勢攝影佳作展



2008年9月17日於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候機室內之國際時勢攝影佳作展裡我看到了這幀作品.
身為馬六甲歷史古城華裔子民,我真是無言复無顏!!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辦了這場演出, 我要退隱一段時期了. 好累.


馬六甲留台同學會聯合大馬國營電台AiFM中文頻道及具300多年歷史之青雲亭,10月4日在這座青雲亭百年老戲台舉辦福建南音,潮州弦絲樂,瓊劇(海南劇)唱段/折子戲,客家山歌及古琴演奏及彈唱等演出,冀希為這些即將被本地年青的華裔子弟漸漸遺棄的傳統文化請命,也為它們在馬來西亞華社裡重新定位.
我雖無能力成就一些豐功偉業,但卻可效法偉人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雖說是杯水車薪,卻也希望它能涓流成河.

成大機械系70級畢業27年中秋聚會 2008年9月14日


攝於吳淑穗同學位於台北龜山的溫暖雅舍.

烤肉慶中秋,話家常,鄉音未改鬢毛催 - 巧逢辛樂克颱風登陸台灣,大夥才能屈膝長談於"50歲雅居",歡渡戌子中秋.

左至右 : 陳炳輝,吳淑穗,葉曉峰,孫德成,林重信,陳禮仁與曾昭智

成大機械系70級畢業27年中秋聚會 2008年9月14日


上端 ->: 廖勝揮,歐陽建華,吳新發 - 桃園三"接語"
(龜山靠近桃園,三雄在桃園接語也說得通.本人就愛強詞奪理)

成大機械系70級畢業27年中秋聚會 2008年9月14日


袁先正手持"酒"杯,大讚陳禮仁之"茶道"功夫,卻也沒忘記感謝廖勝揮夫人為全場剝文旦之辛勞.

成大機械系70級畢業27年中秋聚會 2008年9月14日


孫德成(186公分,僅差跨欄健將劉翔2公分而已),陳禮仁( ? 公分),歐陽建華(193公分,賞鳥須有高度,據說.)

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吃月饼的当儿,别忘了还有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朋友们。

2008年8月17日 星期日

是谁摧残了李宗伟?

马来西亚2008年羽坛一哥李宗伟

2008年8月17日 8点30分全马人民的期待

宗伟输了- 君子的拥抱。

两天前宗伟赢了韩国的李铉一进入2008京奥羽毛球男单决赛,全国上下举国同欢。一夜之间宗伟成了马来西亚的国家英雄。

接着,电子及平面媒体大事渲染,说什么憋了51年终于看到曙光,马来西亚有望夺取历史性的第一面奥运金牌。大众纷纷透过媒体传达讯息给宗伟,说什么“宗伟不要紧张,我们希望您能为国争光,夺取金牌““Malaysia Boleh ! 宗伟 Boleh !“ “宗伟我们全靠您了“。

国营电视台在当晚第一时间还现场访问了宗伟,让他听听远在马来西亚子民“鼓励“的心声。

100万奖金的鼓励也开始被人们重提,甚至于预测宗伟回国后将被受封“拿督”云云,人们都三姑六婆的讨论着美丽灿烂的奥运金牌,全国嚷得沸沸扬扬,似乎忘了决赛根本还没进行。(宗伟你是否听见了?)

当下,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我会为我们的孩子感到非常的难过, 假如我是宗伟的父母的话。对我而言,是我们马来西亚人民摧残了李宗伟。

观看昨晚的现场直播,宗伟始终愁眉不展,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出应有的夺标信心,步法杂乱无章,球路根本无法发挥。反观林丹,从一开始进场时就表现得信心满满,先声夺人。在球场健步如飞,掌控了全局。

当我看了宗伟在短短45分钟就以 12-21,8-21 的成绩落败,我完全没怪宗伟,反倒同情他输在自己马来西亚同胞手中。连国外的电视现场球赛评论员都细述了马来西亚本国人对他夺取51年来的第一面奥运金牌的期盼及100万零吉特别奖金后,说他面对了重大的压力 (Massive Pressure).

好多年前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马来西亚高尔夫球员谢志荣的身上。在第4天的决赛时,谢志荣就是在自家人给与的压力下输给了中国球员。

可悲的事情在马来西亚天天都发生。

说我们是“马来西亚,能!“ 还是我们“马来西亚,楞!“ ??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五十之惑

我将年届五十,一个孩童时候总觉得十分遥远的年龄,晃眼间我已到站。
下不下车(退休)?我茫然了。
最近公司改组,人员变动颇大,我也深受影响。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离职。
人说姜是越老的越辣,累积数十年的经验与见识,本当可以依自己的心意奉献社会,做一些义务工作。然而当下仍须为五斗米折腰,无法奢想。
动物防虐协会是我最想参与的。
普罗大众已有许多如慈济功德会等慈善团体协助。只要肯开口求助,就会有机会。
可同是一条生命的动物,任它们呻吟,痛苦,又有多少人会主动去了解他们,去协助他们呢?
在动物防虐协会,你天天都可以看到那些濒临死亡的猫狗眼神,真希望电台媒体仁兄仁妹们能减少制作一些蔡依林‘周杰伦的节目,行行好报导一些动物防虐的讯息,唤醒大伙儿的一丝丝对动物的爱心。
曾经有舆论探讨春节惯用的“恭喜发财“贺语是否太金钱主义流於俗气,我不太认同。
水虽能覆舟亦能载舟,钱不一定是万恶之首,因为它也能成就好生之德。
因此,万象之始的当儿,若能求一求甘露布施一番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