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东晋时期被尊称为“田园诗人”之伟大文人。当时 “学而优则仕”做官是文人入世之道。可是当陶渊明在做江西省的彭泽县令时,因不想“束带”去见一个督邮小官,说了句 “我岂能为了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 便毅然辞官,结束十三年的仕宦生活归隐了。最后更赋《归去来辞》表明与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其高风亮节、不为官职与利禄所动的气度,令后人生敬。我们套一句当今时髦话说,这就是“辞职明志”。
“不辞职以明志”在我国却是政坛的普遍政治情操。记得多年前一位部长由于失职而导致某工程失败造成灾害。该部长在舆论压力下还振振有词扬言道:我留下来是为了解决问题,怎可辞职?此似是而非的论调,官老爷不下台的案例人民屡见不鲜。
今天,一个“辞官以明志”的事件终于出现了。日前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宣称,他和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就教育部师训学院广告没将统考文凭列为录取资格一事,会见首相纳吉,两人并早已带备辞职信觐见。一旦证实政府食言,两人就会即刻辞职以明志,个别辞去马华总会长与副部长职,大有壮志断腕之豪情。然而,实际剧情演变却非如此之“悲壮”。据蔡总说,“首相还记得他答应的事”,这全是因为教育部长慕尤丁和教育部之间沟通出现了问题而已。对马华而言,此事已算解决并告一段落。
但人民不明白其所以然的是: 如此简单沟通问题,何以非得敲锣打鼓劳驾蔡老亲自上阵,到首相办公室问罪?若非问罪,要带着辞职信干嘛?这不就是国阵常挂口边“内部协商”、一通电话便可轻易沟通、澄清解决的典型案例乎?正副教育部长之间,在同一办公室便可以直接澄清的“误会“,怎会如此之困难,非得劳动首相亲自处理?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辞去马华总会长一职,该辞职信却是要交给巫统主席这又是为何?难道说,当初蔡总上台,是首相纳吉的意旨,要辞职还得经首相兼巫统主席批准不成?而且,论程序,蔡总实际上应该向马华内部呈辞,而非向巫统或国阵领袖交信才对。
若说副教育部长魏家祥如因肃然奉职,以自己部门问题无法协商解决,愤而向首相辞职,这还可算是合理、符合程序的。然而,身为马华总会长,要下台还得向巫统主席呈辞,甚至将它视为与对方谈判的筹码,这就相当的不合逻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