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右边,即图中左边第一位就是好友吴忠炳先生,卒于2009年9月3日01:00pm,是我身边第一位离开人世的挚友。从另一角度看,我确实是已步入晚年,是需要跟很多人说“再见“的时候了。身边同龄朋友亦然。这就是人生 - 留或走,永远都无法自主、强求。
(下文刊登于我个人09/09/09星洲日报《清“评“调》专栏,以纪念亦师亦友的我这位兄长朋友)
生命是怎回事?
一位专科医生挚友与病魔抗斗了数年,日前终于精疲力竭,升了白旗,向命运低了头。
医生他生性乐观,与他常接触者都知道,生活上任何事情,他都能有其独到的乐观看法。对人的生老病死也不例外。然而,临终前的他,这次却开朗不起来了,以往对事情的乐观态度亦不复见。对于病情的恶化他似乎早有所察,在病榻谈话中常表明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果然没多久,一代名医就此走完了人生的旅途,就像他常以其精湛的医术与经验,准确预测出病人的生命终点站一样。
生命真是如此的无奈吗?从这位朋友的角度来看,他并不无奈。
一生行善,和蔼待人的他,今生今世已做了许多该做的好事。如果一个人是本着他的信念而生活,浩然面对天地,对视即将来临的命运终极安排亦是无畏无惧的。数天在灵堂上,我看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前来致哀,有者是代表家里已逝世的长者前来,或是曾经受惠于医生的病者诚恳的千里迢迢的来见医生朋友最后一面,看了委实令人沾襟。人往生后能有此哀荣,加上孩子女婿媳妇们各都事业有成,也过了含饴弄孙的日子,夫复何求?
某权高望重的政治人物在凭吊后,为医生叫屈说他行善一生奉献社会却未受封而颇感遗憾。我想,这绝对不是医生他本人意愿。之所以成仁或取义,为的就是大我,因求勋衔而为之实非他行善之本。因此,受封与否,对某些人如这位医生来说,其意义不在。
人若无所求,做任何事则能处之泰然,成其所愿。虽未索求,名望自来,岂不快哉?如此悠然离世,亦属善终,乃人一生中的最完好的结局。
该如何看待生命,其实最好的答案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好或歹,用自己心里那把尺来量度最好不过。该如何活得有意义自己最清楚,何需付之于皋祭以祈求神灵保佑,或求神问卜而不从生命基本功上着手探讨?
我们马来西亚的普罗大众之最高段者莫过于掩耳盗铃,认为捐了一些钱“行善“便可消除“业障“,当了一些公益团体高位便可将自己之前不良行为掩盖,殊不知一个人的内涵修养绝非可以用金钱地位来做标准的。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我们带不走的,是留给子孙们未来效法的榜样。建立世泽家声,须从自己开始。日三省其身,处事战战兢兢凭心而为,足矣。
写在好友去世的那一天。
后记:未亡人吴大嫂 - 欧女士,是我所见过最坚强的女人之一。忠炳先生从他三年前生病那天开始,在国外受过高等护理教育的吴大嫂便照顾他形影不离,一直到最后一天。吴大嫂受的是英文教育,可是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传统中国女性的坚强与相夫教子的美德。忠炳先生往生后的一切身后事,全由她淡定的拍板料理,有条不絮得令人敬佩。
吴家其后辈满门才隽,不无道理。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訂閱:
文章 (Atom)